2005年开业的新“秀水街”大厦。(秀水街运营方供图)
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记者马岩)在中国的首都北京,有这样一家市场——它与改革开放同龄;毗邻众多外国大使馆;是中国数一数二的“明星”市场,迄今已经接待过不计其数的外国知名人士……它就是秀水街。
“秀水街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相生相伴,它既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秀水街集团董事长张永平说。
40年前,这座“明星”市场诞生时,它只是建国门外大街的一片地摊。“当时有很多文革时下乡的青年人,回到北京后找不到工作,见这里是使馆区,外国人多,有销路,就在这摆摊出售水果、土特产、手工艺品等,因物美价廉,深受外国人欢迎。”自幼在附近长大的张永平回忆说。
2005年之前的老秀水街市场。(秀水街运营方供图)
随着这片地摊的人气越来越旺,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办事处决定把商贩引到秀水东街内经营,并于1985年8月成立了秀水集贸市场,自此,秀水街正式得名,其销售的商品也逐渐由日常用品转变为以服装为主。
“秀水市场的发家是靠出口转内销,为国外名牌企业做代工的中国工厂经常会剩下一些没有卖出去的服装,商贩们就把这些服装批发下来,拿到秀水市场销售,这样一模一样的名牌服装能比在国外市场便宜一半以上,因而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来购买。”从1993年就开始在秀水街做生意的老商人胡乃忠回忆道。
凭借着外国人之间的口口相传,秀水街逐渐在海外声名鹊起,成了外国人来北京必逛的景点之一。
然而,老秀水街的条件十分艰苦,仅200多米长的胡同聚集了250多个店铺,市场内的中间通道仅有3米多宽,每天的客流量达上万人。
“老秀水街异常嘈杂,商贩们叫卖喊得嗓子沙哑,由于是露天经营,夏季汗水湿透衣服,冬季冷得冻破手指。”同样从1993年开始在秀水街做生意的安徽商人施宗林说。
2005年,秀水街迎来了它破茧重生的转折点,新建成的“秀水街”大厦正式营业,老秀水街拆除,秀水街自此开始以崭新的面貌示人,开启了公司化、规范化的经营。
“新的大厦地下停车场、洗手间、中央空调、消防等设施一应俱全,彻底改变了老秀水街小、散、乱、污的状况,顾客的体验大为改善,也消除了安全隐患。”张永平说,“老秀水街每年纳税不到百万元,而新大厦每年纳税超过一亿元。”
来自澳大利亚的游客盖伊连续两天来到秀水街购物,他告诉记者,自己经朋友介绍知道了秀水街,来到这里发现相同品质的服装价格不足澳大利亚市场上的三分之一,昨天自己已经买了几件,今天又想为家人买几件。
“我们有很多适合欧美人的服装,其它中国的商店买不到。此外,这里的店员会说简单的英、法、俄、韩等多国语言,店内设有兑换货币的窗口,这些都是吸引外国顾客的原因。”秀水街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文莉说。
秀水街的发展并没有止步于此,近几年,在电子商务的竞争压力和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大趋势下,秀水街又开始了新一轮创新升级。
精简商铺数量、改进服务,满足顾客的个性化定制需求,成为秀水街的转型方向。
来自河南的秦小悦2016年起在秀水街经营一家中式女装店铺,与一般的服装店不同,她销售的每件服装都是根据每位顾客的具体要求订做的。
河南籍商人秦小悦和她的定制化女装店。新华社记者 马岩摄
“我们都是现场给顾客丈量身材,记录下顾客的具体需求,而后手工制作,连衣服上的图案都是一针一针绣上去的。”她说,“这种细致入微的个性化服务是电子商务做不到的,也是实体店的优势。”
看似传统的秀水街还在与高新技术接轨。其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的大数据系统可以记录下海量的店铺活跃数据和消费者数据,为市场管理者和店铺经营者提供决策依据。
此外,秀水街还联合质量监管部门、产业协会,配合线上平台和线下的设计、代工厂商、门店等资源,整合国内高性价比的外贸商品、原创设计商品和自主品牌,构成新的市场生态系统。
胡文莉表示,秀水街未来还打算在中国其他大城市设立分公司,并搭乘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船,努力向海外拓展。
“25年前刚来到秀水街时,我还是一个青涩的高中毕业生,如今已经是20多家店铺的老板。我相信它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施宗林坚定地说。